畅行无碍 共享阳光

2021-12-18 13:34:56

  畅行无碍 共享阳光

  【民生汇】

  不久前,在2021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的决赛中,中国队绝地逆转,捧回冠军奖牌。除了运动员高超的竞技水平让人印象深刻,赛事举办场地——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内的无障碍环境和服务,也赢得了各国运动员的认可和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治化,今年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条例对“盲道被占用”“公共场合不设无障碍停车位”等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设定法律责任。

   而早在2004年,北京市就颁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对于保障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无障碍建设领域立法不断推进。截至2021年10月底,已有8部法律、4部行政法规、7部部委规章、16部现行生效的国家标准和7部国家政策直接规定了无障碍建设相关内容。

   赛场内,无障碍设施让运动员安心。赛场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稳步推进,也让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倍感温暖。

   如何进一步推动无障碍环境的法治建设?怎样才能打通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与社会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这道社会文明进步发展之路上的必答题,为各界高度关注。

  1 既要关注“硬件”也要重视“软件”

  盲人携带导盲犬去餐厅被拒之门外,带着导盲犬坐出租车、网约车被拒载……导盲犬是视障群体的另一双“眼睛”,但社会上对导盲犬的偏见和不理解仍时有发生。

  对此,《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作出规定,明确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目前,我国已有超8500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口约为4400万,无障碍环境“刚需”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5%以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王爱声表示:“除残疾人群体外,老年人及伤病患者、孕妇、儿童等其他社会成员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立法要面对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障碍建设正在从设施建设向环境建设转变。2012年,国务院公布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在关注无障碍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对于无障碍信息交流和社区服务等“软件”建设也作出规定。

  平日里通过手机或电脑等渠道可以轻易得到的信息,对于残障人士或老年人等群体,往往没那么容易。记者注意到,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无障碍信息交流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如支持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设计,支持新技术在导盲、声控、肢体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等。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认为:“提倡‘无障碍信息交流’,能够促进提升新兴技术和相关公共服务的无障碍水平,让所有人机会均等,自由、体面、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

  2 个案办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落地

  因没有配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残障人士车辆停放于普通车位665车次;停车扫码付费缺乏残疾人减免通道;未扫码付费被贴单锁车……在福建晋江,一起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晋江市人民检察院在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中发现,在晋江中心城区主干道两边新建的3200余个公共停车位中,并没有按照“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数应不少于停车泊位总数2%”的国家标准,配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这给残障人士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随后,一场由晋江市人民检察院召集的,联合住建、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以及残联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中心城区市民代表、人民监督员等多方代表的圆桌会议召开,一套市政公共停车位无障碍停车整改方案初步形成。

  经过对无障碍停车位的规划建设,如今,晋江更多的残障人士等群体能够享受更为顺畅、便利的无障碍停车体验——足额配备无障碍专用停车位并适当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社保中心、医院等场所的配置比例;为每个无障碍停车位配置1.2米宽的无障碍通道;升级停车扫码收费系统,开通残疾人信息录入通道和无障碍停车位智慧指引功能……

  无障碍环境建设虽然不属于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定领域,却成为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21年3月底,浙江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案264件、发送检察建议245份,有力推动了高铁站、客运码头、廊道、电梯、停车位、图书馆等重点场所和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今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了一场检察公益诉讼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新闻发布会。据了解,2019年至2021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件803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801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643件,诉前磋商结案29件。

  “公益诉讼通过无障碍的‘小切口’,充分展示了为民办实事的‘大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相自成表示。

  最高检副检察长张雪樵指出,检察机关探索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要把握“积极”和“稳妥”两个方面原则。“积极”原则具体有两点:一是要加大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的办案力度;二是要通过个案办理推动促进系统的社会治理。“稳妥”原则具体有两点:一是要遵循司法规律;二是要促进标本兼治,实现“打一针、疼一片”的办案效果。

  3 无障碍环境不只让残疾人群体受益

  2020年12月3日,中国盲文图书馆推出线上“无障碍剧场”,《我不是药神》《飞驰人生》等院线电影都在首批片单中。据了解,“无障碍剧场”的片单会持续更新,计划未来3年推出100部无障碍视频内容。

  让残障人士、老年人及所有社会成员能更自由无碍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针对视障人士阅读障碍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刘广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视障人士阅读,开通盲文书籍捐赠通道,共建盲文阅览室,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学习和融入社会,共享阳光生活。

  在浙江省政协举行的一场民生协商论坛上,杭州市上城区政协委员何琦对杭州首条公交助行专线582路尤为关注。

  “582路让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更方便地走出家门,但仍存在线路较为单一、个人出行需要预约等问题。”为此,何琦建议在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出行需求集中的医院等区域,适当增加无障碍专线,并固定出行班次,取消预约制度。

  除了在设施上提供便利,还要消除对残障人士“观念上的障碍”。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一平认为,“‘无障碍’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无障碍与观念无障碍。相比之下,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重要,也更艰巨。”

  要消除观念上的障碍,首先应意识到无障碍环境是服务所有人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残疾人群体。“例如,在出行时,如遇到负重、伤病或意外等情况,健全人同样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孙一平说。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共同推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陈少琼表示,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来说既是服务者,也是需求者,更是推动者。

  (本报记者 李睿宸 本报通讯员 韩子平) 【编辑:叶攀】

上一篇:

假机构、假器械、假医生,医美抗衰消费小心这些“坑”

下一篇:

假机构、假器械、假医生,医美抗衰消费小心这些“坑”

推荐阅读